文汇报
近年来,艺术品市场风起云涌,大量原本对艺术品并不熟悉的普通收藏者蜂涌入市。但是,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,不少人却屡屡失误,不仅没有品尝到收藏的乐趣,而且吞下了因错买藏品而自酿的苦果。对此,著名收藏家郭庆祥告诫收藏者:收藏艺术品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艺术品本身的艺术质量。现在有不少人买艺术品,喜欢看书画家的“头衔”,热衷于买各级书法家协会、美术家协会主席、副主席、书画院院长的作品,而不管作品本身是否站得住脚。结果,某些协会“主席”、“副主席”、书画院院长一旦卸任,其作品的价格也急剧下跌,套住了这些收藏者。 “我们不会碰某些书协主席、美协主席、书画院院长的作品” 郭庆祥表示,“我们不会去碰某些书协主席、美协主席、书画院院长的作品。我们收藏艺术品,主要是看这个艺术家的作品本身是否经得起检验。如果作品好,没有头衔我们也会买;作品不过关,头衔再大再多,我们也不会出手”现在一些艺术家一旦“红袍”加身(指担任书协、美协主席、副主席,书画院院长),作品的价格立马翻番,而且还成了“社会活动家”,顶着“红翎子”到处应酬,哪有时间读书、琢磨艺术?他们没有起到引领和推动艺术探索、发展的作用。当然,并不是所有的书法家、美术家协会主席、副主席、书画院院长名不副实,但是,也不得不承认,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“主席”、“副主席”、“院长”在艺术上是不敢恭维的。 但是,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有一个现象十分堪忧,就是有不少收藏者的眼睛只盯着这些所谓的“主席”、“副主席”、“院长”的作品,而不管这些人真正的艺术水准。收藏者买的不是作品而是“头衔”。当然仔细分析一下,这些收藏者中,有的确实是初入此道,不懂,只看艺术家的虚名;有的并非不懂,他买的就是艺术家的“头衔”,因为他买这些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送礼,要的就是头衔大、头衔多,送出去时有面子,好办事。更何况大多数收礼者也是外行,图的也是书画作者的虚名。因此,就形成了中国收藏界作品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相互背离的咄咄怪事。 某些名家的“复制品”实际上就是高级礼品画 据郭庆祥透露,早些年,他收藏过一个著名画家的一批作品。“那是1994年的事了,有朋友找到我,希望我收购200张他的作品,那时候,这个画家在国外买了物业,还款有困难,希望卖掉些画还钱。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尺4000元,不那么离谱。我随即打了200多万过去。很快拿到了第一批画,展开一看,题材与技法严重雷同,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。人物是任伯年的,花鸟是李苦禅的,七拼八凑当作自己的了。第二次交货前,我跑到他的画室去看个究竟,出乎意料的是,他将十来张宣纸挂在墙上,以流水操作的方法作画。你猜怎么着?每张纸上先画人头,再添衣服,最后草草收拾一番写款,最后由他的学生盖章。这哪是画画?分明是在画人民币嘛!所以我认为这个人的作品不值得收藏,他对艺术不真诚,对社会不负责任。他多年来一直在重复自己,没有一点创新精神。后来这批画都被我抛出或送人了。尽管现在这个画家风光得很,上电视讲国学,写文章自抬名声,画价更是被炒得令人咋舌,但我一点也不后悔。说得不好听的,这位画家的作品就是高级礼品画,从更长远的角度看,这样的作品是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的,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。我认为,这位画家的这些大同小异、毫无艺术个性的高级礼品画,最多只值数百元,但事实上现在却动辄几十万元、上百万元一幅。这既有辱艺术,也是对收藏家的不公平,伤了收藏家的心。” 一些书画家几十年来不断重复自己,这是在变相”印刷“自己的作品。现在不少收藏家已经成熟了,对画家的认识更清楚了。比如:千篇一律的画家,画照片的画家,价格就上不去。有的画家自己在家定画的价格,不顾市场实际乱涨价。今年3万一平尺,明年5万一平尺,后年就会升到8万一平尺。这样的画家不是在研究艺术,而是花很大的精力来运作市场,这样的画家的作品根本不值得收藏。收藏绘画作品应按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来决定价格的高低。真正的收藏家不应收藏千篇一律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