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与山水画
作者:赵利民
一、 情系山水
写我与山水画,不得不提到我对山水的理解和感情。
我出生在长白山脚下明城小镇,成长在美丽富饶的延边,那青山绿水、山花烂漫、鱼虾戏游的场景,在我的少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……参加工作后,到了大山的深处。当和我一起参加工作伙伴在敞篷车上向远处隆冬的森林望去的时候,突然被惊呆了:那不是通常所见的冬雪里白褐相间的大山,竟然是绿油油的一片林海!这就是严冬不枯的美丽的红松林!这便是我最开始认识的深山——天桥岭林区。
天桥岭林区山美水甜,平坦的土地上竟能凸起长方体的“四方山”和圆形的“铁帽山”;丘陵间时常裸露出峻峭的山峰。清晨可以望见那些连绵不断的人们,带着容器到山间搬运“矿泉水”。几年里,我游遍了人迹罕至的四方沟、板房沟、秃老婆顶子、一撮毛等地,林海峻岭使我好奇,使我陶醉。八五年离开天桥岭林区来到延吉市,因为是在森调二大队工作,所以每年都要有几个月深入林区,不同的是要到省内各个林区调查。因此对那里的山水有了更多的亲身的体验和了解。记得八五年在敦化林业局搞二类调查,爬到山岗累得气喘吁吁,刚坐下休息就被对面秋风浸染山峦吸引了住了,那色彩斑斓的林海仿佛锦绣的画一般!我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,这时才感到自己是在大山上,时至今日,我仍时常想起,那色彩绚丽的山峰,是我的挚爱啊!
所有的森调人都尝遍了登山之苦,我虽然深爱大山,但也苦在其中。2007年我写的《珲春山里行》里有这样的记述:“现在,我们必须沿着沟塘往山里走,这沟塘里没有路,哪怕是野兽走过的路都没有。沟下的流水在大大小小的乱石沟中间穿梭,网一样的灌木也杂乱地分布着,沟底根本无法行走。沟的两边是将近四十度的陡坡,由于陡坡上没有乱石和密布的灌木,所以我们只能选择走陡坡。拽着小树、小草连滚带爬地往前走,突然摔了下来,赶紧随手拽住小树,稳了稳脚跟,见老朴没有发现自己摔倒的窘态便起身再爬。既便爬出五十米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和时间,走了一段便打开GPS看看还有多远,盼着早点到达目的地。爬到半山坡我已经浑身是汗,脸上的汗水就像是用水洗的一样,抹下去一把马上又满脸是汗水……野外工作中经常可以遇到很美的景色。但是很少有人能有心情和工夫去欣赏美丽的景色,既便是酷爱艺术的我也是如此。因为在野外工作条件中欣赏美,最难做到的就是调整心态,必须把繁重,艰苦工作带来的疲劳和情绪清除干净,这是一般的人是很难做到的。要逼自己在短暂的时间内以一个旅游者的心态,去开始欣赏在职业角度望而生畏的“美”。说实在的,既便是今天休息,稳稳当当地坐在炕上,要写珲春的青山绿水仍然心有余悸。仍然是在不断地逼着自己调整心态,让自己忘掉崇山峻岭给工作带来的麻烦,忘掉那疲惫不堪的时候······。不知道在这样的心态下是否可以写出真正的美!”。辛苦来自工作,也体现着责任,也正是以一个林业工作者的角度,我不喜欢空山无物、秃山野岭,不喜欢扭曲额树干和婆娑不材的树木;而更加热爱那阳光下、森林里、那花草、那树木直立向上、哪怕是藤本植物也攀附在其它植物,一道向上!
在森林里感受的苦与乐,最后结晶了我对山水的感悟:山以载物为美;水以润生为德。这便成了我画山水的基础感情。
对塑造的对象没有情感,便没有创作的原动力,也就不会赋予它以生命力,也就不会诞生出优秀的艺术作品。当然,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,因为感情起码有半年的时间里我没有作画,提了几次笔都伤感地放下了,看着自己笔下山的构图,心里一阵苍凉,一阵悲哀和无奈,这么陡峭的山可怎么进去救援啊!
山水是鲜活的生命,哪怕是一石、一木、一草都是自然社会的成员,山水是自然的代表,他们鲜明地表现出自然的生命轨迹和自然法则,阴阳交替、互补、相生及制约、和谐而美丽,是流畅的笔墨,是壮丽的诗歌;是不朽的雕塑、是锦绣的图画。自然状态下他们生机勃勃、和谐呼应,道德与美在山水中彰显无遗,真是“道法自然”。
由于喜欢绘画更由于职业影响,我对山水有着很深的感情,三十多年来与山水缠绵,酸甜苦辣尽在其中…
二、 山水画创作中的几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
1,浅谈焦墨
书画不论哪种技法,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对笔上水分的控制,这既表现了书画家的功夫,也能在恰如其分的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中展示艺术效果。
焦墨就是绘画技法的一种。焦墨,浓墨干笔,也就是说墨色要浓,笔上水分要控制恰到干时。焦墨由于不在于水色调节浓淡,而在于利用笔锋里的墨含量来调节浓淡。只凭一笔浓墨在画家的控制下表现出不同的墨色(黑、白、灰;远、近;高、低)实属不易,因为它不同于铅笔、炭笔绘画,毛笔的笔锋(笔锋的形状关系着笔触的形状)、干湿、软硬、浓淡随时变化,所以需要有非常多的锻炼才能够掌握驾驭。
焦墨,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表现技法,它既可以勾皴染点也可以泼墨、破墨、积墨;既可以画出浓墨效果也可以画出淡墨效果。
焦墨除了墨色浓之外,就是笔要干,干湿是指墨不论何种饱和程度,而论墨在笔上的干湿程度。我认为可以分为枯、干、润、湿、泻。
而干笔在中国书画中最常见,也最能表现书画家的功底,尤其表现在线上,线,是任何一个有形艺术的精神所在,对生活的提炼首先是对线的提炼,线作为技法也是中国画的精髓,而线的表现贵在干,娴熟的干笔可以体现出功夫、韵味、力度,就仅仅干笔而言,干笔之墨(色)不在浓淡,淡墨干画,淡色干画都非常能在功夫下表现的韵味十足。
2,浅谈墨分五色
所谓墨分五色争议颇多,但我认为五色应该是指,干、湿、浓、淡、白。干湿主要是指笔锋所含的墨汁多与少;浓淡主要是指笔锋所含墨的色相饱和程度,也就是说,浓淡本身就是黑,不过是黑的程度不同而已;白,中国画主要指留白,或者是飞白用笔的效果,白用于云雾、用于水面、用于空旷的视野,白在微小的细节上可以给人灵动的、不可忽视的视觉效果。白非常重要,因为它是无笔之“墨”。
3,临摹、写生与记忆画
临摹是参照或摹制他人的作品绘画的一个方法;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。这两种绘画方法多用于学习,尤其是初级阶段。而记忆画是通过自己对所要描绘的对象的记忆和理解进行绘画。可见临摹和写生不论是面对要描绘的对象是作品还是实体,它们的共同点是照着画,这样通常就约束了作者的思路和构图,甚至可以说如果过于依赖临摹和写生,那么就必然扼杀了人的创造能力。人们的知识都是来自前人的知识和社会实践,如果一生总是在前人作品上学习,即便怎么探索多无法有辉煌的创作,毫无疑问,前人是后来者学习的基础,掌握了前人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知识和技巧,再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开拓才有自己广阔的艺术空间,而且,对前人的知识没有批判的心态不行,因为不论古今中外,人类在宏观角度是一体的,所以,我认为前人其实也是我们自己,批判前人其实也是自我批判,为什么要做批判?
1,前人的某些知识未必都对。
2,前人有些知识不必比当代多。
3,前人有些知识不合时宜。
4,前人有些知识不适合自己。
5,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。比如我们古人所说的线描有那么十八描,在范增先生讲来不过就是一个兰叶描,一个铁线描,仅此。
记忆着画,这里就必然有一个创作的分量。早年曾有一些临摹、写生的经历,但对我来说,记忆画是我理解自然、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。我的画多数都是靠的记忆,而且这个记忆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构图。主要是靠在森林里勤观察,勤思考。不论是树枝的态势,还是小溪的奔流,还是山峦叠嶂,还是碎石小草都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记忆中、我的脑海里!这便积累了无穷的素材,更重要的是这素材是活的,是存在记忆中的资源,可以随时随地从大脑中调取出来支持创作。
野外工作总是要用到军用地图,用到航片和卫片,这些也都是我经常观察和记忆的地方,俯视大地,看那山峦,看那河流,那动态的龙脉,那动态的水势,给了我山水画创作的情感和构图。当感受到大山若庞然大物承载着万物,当感受到河流如甘醇的乳汁,如清纯的美酒……笔下便有了一片片生机!